English

母亲选择的生活方式

1998-10-02 来源:光明日报 吕锦华 我有话说

岁月的风雨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。当今许多家庭面临的挑战,使我忽然想起了我的母亲。

那一年,三十出头的母亲,来苏州城已一段时间了。她被这座幽静美丽的古城深深吸引了,时常在父亲的假日里,一家人去逛古城的一个个园林。某日,父亲忽然神色黯然对她说:他被学校精简了,马上要回老家了;——母亲乍听到这个消息时几乎不能相信,生活才刚刚展现它迷人的一角,怎么一下子又没有了?但她很快镇定了下来,随后一声不响收拾起东西,离开了这座古城。

回到老家,母亲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。家里空空荡荡的只剩下一片老屋,以及屋子一头的箱柜里,母亲的一些嫁妆。父亲去了边远的乡村教书,一星期只能回来一次。那时外婆还活着,而我们都小不零丁的只会添乱,一家老少的担子,便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。母亲首先给自己找了一份收入很低的工作,每月十八元的工资,去一个小食堂当会计。说是会计,却什么事都要干,天天要起早摸黑的。记得那时早上醒来,从不见母亲的身影,我们在黑呼呼的屋子里穿衣穿鞋,然后背着书包去找母亲,穿过古镇黑幽幽的大街,摸到小食堂时总见母亲已在昏暗的充满迷蒙水汽的灯光里忙碌开了,洗碗、洗菜、卖饭菜票,找点零钱,再不就是给快要熄灭的灶里添柴火。母亲的头发散乱着,上面沾着柴禾的屑末,脸上则是一脸的疲乏与倦容。而每天晚上镇上人家都已亮起灯火了,我们的家里仍是黑黑的,母亲还没有回来。母亲要等吃食堂的人都走了才能再走。为了改善伙食,母亲还与小食堂的人一起用倒掉的剩菜剩饭喂起一口猪。于是,到了过年的时候,我们常常可以意外地得到一小包烧得香喷喷的熟肉了。

母亲曾是大户人家的闺女。年轻时的母亲在高墙深院里也度过了一段很是优越的日子,足不出户,学做女红,外公外婆更是把她视为掌上明珠。但此时此刻我们眼里的母亲,哪还有一点娇惯的气息?她就像是古镇一头那些低矮的楼房里走出来的最平淡的女人,洗得发白的衣衫裹着身子,每天急急匆匆走路,每天精打细算买菜,还时不时要与卖主讨价一番。母亲没有受过多少大道理的熏陶,也不知道要如何来改造自己脱胎换骨,那时支撑她这样做的其实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心愿:那就是要想方设法活下去,要努力让日子过得精彩些;另外,就是一种很强的责任感:要把我们五个孩子带大带好。———记得那时常有人这样劝母亲:何苦呐,四婶婶(左邻右舍常这样称呼母亲),就这点钱,累坏了身子可犯不着呀?但母亲总是笑笑说:有这十八元钱,总比没有要好呀。

后来母亲又把祖父留下的那片老房子隔成一间一间出租,每间每月收取二三元钱的房租,而一家七口则挤在一大一小两间屋子里;母亲还买了许多小兔子来喂养,一有空就去割草啦拾菜叶啦,于是,兔肉又成了那段岁月里我们改善伙食的最好食品了。

母亲现在年近八十仍身体尚好。母亲选择的生活方式无意中也影响着我们兄妹几人。而我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最深切的感受则是:在生活中其实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,关键是你想不想去战胜这份困难,就像有人说的,在这个世界上,唯一可以打败你的人,是你自己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